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介入人生精彩继续:口述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30历程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4/11/20 16:14:58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回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中国发展的30年历程,点滴中体现着无数中国介入人从无到有的开拓、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卓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创造了一次又一次飞跃,为一个又一个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为在回顾历史中传承精神、总结经验,值此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0周年之际,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导下,赛诺菲公司委托专业摄制组,走过近万公里行程,聆听百余位冠状动脉介入专家的成长历程,录制成长达6000分钟的中国首部关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纪录片--《介入人生》。继上期为大家精彩呈现8位介入知名专家的口述精华内容后,本期我们将继续追随他们的足迹,从他们的口述中体味中国冠状动脉介入三十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借他们的专业视角共同展望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事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贾国良教授(广东东莞市康华医院)

  “回顾中国三十年介入发展之路,支架的出现、抗血小板药物的问世、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发与应用使得中国介入事业出现了三次大飞跃。解析当下,我们在强调先进设备及技术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操作技能,操作时要耐心、细心,做到至轻、至柔,做到尽善尽美。展望未来,冠心病的防治要关口前移,防大于治;医生要兼顾医德与技能,才能在介入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中国介入事业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1984年西京医院开展国内首例介入手术,我当时有幸作为第一助手,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并从此迷上介入治疗。我认为,介入治疗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内科治疗只能做姑息治疗的认知。随着,我本人开展介入治疗例数的增加,越发意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充电。故而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考试后获得日本石川奖学金到日本进一步进行了介入技术学习,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回顾中国三十年介入发展出现的三次大飞跃中,支架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介入术后急性闭塞问题;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先后问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推出促使PCI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使得PCI例数遽然超过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来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则进一步降低了再狭窄率,使介入治疗为更多的医生及患者所接受。随着中国介入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国产企业及相关产品(支架及药物等)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介入行业的垄断,显著降低了中国患者介入治疗的成本。

  杨跃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纵观中国介入事业三十年发展征程,从最初的试探性技术,到历经不断完善后成为常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已成为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指标。介入治疗的引进,改变了冠心病患者只有药物治疗与CABG两种治疗选择的困境。介入治疗技术、器械及药物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介入事业不断迈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和CABG并驾齐驱的三大技术之一,成为一种常规技术,我们应继续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期为更多患者服务。”

  老一辈中国介入专家将介入技术开创性地引入了中国,使得中国介入事业在谨慎探索中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随着介入治疗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我们总结经验后发现问题,开始关注和强调急诊介入治疗,促使中国介入事业迎来了有一个发展高峰。而支架的问世有效降低的术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让介入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理念的提出及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改善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则进一步解决了支架内血栓与再狭窄问题。现在问世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则有望开创介入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在老一辈中国介入者的严谨探索下,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下,中国介入事业逐步成长并稳步发展。未来新一代的介入事业接班者,我们的年轻一代需要直面挑战,力争创新,与国际接轨,将中国介入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曾春雨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中国冠状动脉介入事业三十年的长足发展是一大批人共同无私奉献的成果,介入事业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也加速了心内科的外科化进程。回顾过去,点点滴滴都在诉说着发展的漫漫长路;展望未来,吃苦耐劳、不断学习、钻研与探索应永不止步。介入治疗的长足发展,中国心血管疾病拐点的到来,都需作为生力军的中青年医生奋斗不息……”

  介入治疗的发展给心内科医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传统药物治疗无法治本而又不愿接受开胸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随着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随着介入治疗的日益规范化,介入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患者对PCI治疗的承受力及认可度更高,进一步加速了心内科医生的外科化进程。展望未来,进一步积累介入手术安全性方面的证据;同时介入治疗务必坚持合理应用的原则,应用亟需更加规范化,不能过度盲目应用。目前国内心血管同行业已达成“能不放支架就不放支架,能放一个绝对不放两个”的初步共识。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开展相关大规模临床研究以确定介入治疗可使哪些患者获得最大获益,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介入治疗风险与获益间的平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所想,应患者之所需,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优化介入治疗,使其越来越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为有需要的患者带来真真切切的益处。年轻医生应积极献身其中,学习老一辈介入专家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规范化综合治疗能力,并不断探索开拓,才能将中国介入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使得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拐点早日到来。

  季福绥教授(卫生部北京医院)

  “中国介入事业三十年的发展是中国冠心病认识及诊疗方面极具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介入相关器械与技术的进步与药物治疗的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共同谱就了中国介入事业发展的宏图。随着我们对疾病防治认识的不断加深,防治理念需要向上医治未病转变,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重,切实以患者为中心,与患者共进退。”

  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的出现加深了对冠心病的认识、促进了新药的发展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发现了80%左右的心肌梗死由血栓造成,开启了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时代。回顾中国介入事业三十年的发展征程,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TA等影像学技术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对冠心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介入医生的培训越来越注重规范化,培训周期越来越长。同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领域也飞速发展,从最初的阿司匹林到后来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从单药治疗到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抗凝理念不断更新。抗凝治疗问题也随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不断问世使人们可更大胆实施介入治疗,从而促进了介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柳景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回归中国介入治疗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起步于80年代,快速成长在90年代,稳步发展至现在。在老一辈介入专家的引领下,中国介入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应牢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冠心病大国,亟需加强介入治疗规范化培训与推广普及。展望未来,相信随着介入器械及相关药物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必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始于1977年瑞士的苏黎世大学,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改革开放后,在1980年后中国率先有部分有识之士去国外学习这门技术,并于1984年邀请美国专家开展了我国第一例介入手术,随后中国专家于1984年自己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介入手术,拉开了中国介入治疗发展的序幕。自此,中国介入治疗迈入了蓬勃发展的三十年。随着中国介入事业的发展,中国一大批年轻医生也在历经学习后不断成长起来。回顾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冠状动脉支架可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显著降低了术后再狭窄问题,极大促进了介入事业的快速发展。随后问世的药物洗脱支架则进一步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率、死亡率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介入治疗领域带来了根本性变革,显著拓宽了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介入治疗的药物干预也不断发展,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华法林到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使PCI治疗的急性血栓并发症显著降低。但中国介入治疗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亟需在急诊PCI等薄弱环节投入更大的力量。展望未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推广,尤其是急诊PCI事业的发展、各地区胸痛中心的建立,介入治疗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方唯一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中国介入事业的发展并不比西方落后,可谓与之并驾齐驱。引进来、推出去、标准化,成为中国介入事业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事件。支架技术、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中国介入治疗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适应证不断扩展,受益人群不断拓宽。介入是心脏病的一种而非唯一治疗手段,我们在推广和发展介入治疗的同时,要坚持将医德医风和临床基础这些临床医生之根本放在首位。"

  就中国介入事业而言,总体上,北方比南方快。葛均波院士到中山后,上海的介入治疗开始快速发展,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全国介入事业起步伊始时,手术器械很多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比较落后,手术耗时较长。后来,随着介入器材尤其是支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介入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抗血小板治疗认识的加深与重视、氯吡格雷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不断问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实施,使我们能在尽可能减轻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年轻一代的医生只有在注重临床基本功的同时,掌握高精尖技术,做好医患沟通,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介入医生。

  魏盟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中国介入治疗从无到有,介入技术的涌现为年轻医生的发展与强大提供了很好的舞台。支架的出现、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问世、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发与应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开展,使介入领域不断发展。其中,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应用成为有效保证介入治疗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在现有中国实践医患关系大背景下,介入医生应在严把适应证的基础上用好介入治疗。"

  支架的出现与不断改进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有效保障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极大造福患者,使我们得以开展更复杂的介入治疗,进一步拓展介入治疗受益人群。与全国总体形势一样,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介入治疗也是从无到有,并以10%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直至今天。回顾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球囊扩张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介入手术,实施的例数也相对较少。随着支架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以及支架技术上的不断革新,介入治疗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开始尝试对高难度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在现有医患关系的大背景下,介入医生应严把适应证,充分权衡利弊综合考虑,为适宜的患者提供最合适的介入治疗;并积极向患者进行有关血运重建重要性及疾病发病机制及预防方面的宣教。作为中国医学生力军的年轻医生,则应该更好地打好基础,把握机遇,做好患者选择,本着尊重患者、规范治疗的原则开展介入治疗。只有这样中国心脏介入事业才能长足发展。

  高传玉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

  "中国介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卫生政策的发展,离不开老一代及中年一代医生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和付出。未来,介入治疗必将成为一种常规技术,在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之下,年轻医生需要尽快成长起来,发挥团队优势,做合格的接班人。"

  1984年中国首例PTCA球囊扩张术实施,开启了中国介入治疗技术发展的序幕。随后介入治疗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在95年后跨越了其发展所面临的鸿沟,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医生得以接触、学习并掌握了介入治疗这一最新技术,从而触发了介入事业的更飞速发展。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1996年有幸被选派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行介入治疗技术的学习。后来,介入技术(如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不断发展则让介入事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中国介入治疗事业已经日渐趋于成熟,实现全国化。展望未来,介入治疗将成为一种常规技术,基础教育对介入治疗的推广及规范化应用至关重要。一方面,介入医生务必接受“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三基培训;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创建治疗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后记

  老一辈中国介入人充分阐释了“尊医德、重医技、练医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器械与技术的发展、标准化与规范化治疗的推进使得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事业不断发展。展望未来,新一代中国介入人的快速全面成长与上医治未病防治关口的前移,将有望创造中国心血管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版面编辑:聂会珍  责任编辑:徐竞鸥



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