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ACC中国面孔】韩雅玲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展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6/4/5 16:56:24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中国专家越来越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芝加哥当地时间4月3日,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团队在第65届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科学年会上展示了4项研究成果,现与广大读者共享。

  编者按:中国专家越来越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芝加哥当地时间4月3日,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团队在第65届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科学年会上展示了4项研究成果,现与广大读者共享。

  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在冠状静脉窦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植入左室导线改善机体对CRT的反应

  研究作者: 韩雅玲1,梁延春,于海波

  1. 沈阳军区总医院

  摘要编号:1194M-05

  对冠状静脉窦(CS)分支行电生理标测(EPM)可用于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时将左室导线植入最佳的最延迟激活位点。但是,这是否能优化患者对CRT的反应尚不确定。该研究旨在评估CRT期间,在EPM指导下,将左室导线植入最延迟激活位点的影响。

  研究者连续入选76例转诊行CRT治疗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将其分为标测组(MG组,N=29)与对照组(CG组,n=47)。MG组,在CS分支EPM指导下,将同时用作标测双极性电极的左室导线植入最延迟激活位点;CG组则实施传统CRT。完成CRT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当。MG组患者中,CRT期间对91个CS分支中的85个成功进行了EPM,27例(93.1%)患者在EPM指导下将左室导线成功植入最延迟新激活位点。与CG组相比,MG组患者对CRT的反应率(即左室收缩末期容积降幅>15%)更高(86.2% vs. 63.8%,P=0.039),NYHA心功能改善≥2级者更多(72.4% vs. 44.7%,P=0.032),QRS间期更短(P=0.004)。

  结论指出,在EPM指导下,将左室导线植入最延迟激活位点可显著提高患者对CRT的反应,缩短QRS间期。

  STEMI患者行PPCI时在选择性血栓抽吸后行直接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

  研究作者: 韩雅玲1,刘海伟,荆全民

  1. 沈阳军区总医院

  摘要编号:1215-014

  近期有关常规血栓抽吸(TA)的研究表明,其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作用是阴性的。该研究旨在评估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期间于选择性TA后行直接支架植入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于2011年12月~2014年7月入选4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STEMI入院且发病在12小时之内的拟行PPCI患者。其中,TA组与非TA组(即常规PCI组,BP组)分别有113例和330例患者。研究主要终点是TIMI血流分级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次要终点包括干预1年后的梗死相关动脉远端栓塞及MACE。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PPCI。与BP组相比,TA组患者更多可在60分钟内实现ST段回落>50%(60.9% vs. 48.5%,P<0.01);TIMI血流分级改善更显著(2.65±0.49 vs. 2.44±0.61,P<0.01);梗死相关动脉远端栓塞发生率更低(2.7% vs. 7.0%,P<0.05),院内MACE、1年时心源性死亡率、再梗死率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均无差异(1.8% vs. 2.7%、2.7% vs. 2.7%、1.8% vs. 3.3% 和3.5% vs. 8.2%;P均>0.05);总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9.7% vs. 18.2%,P<0.05)。

  研究者总结,与常规PCI相比,在选择性TA基础上行直接支架植入术可改善STEMI患者最终的心肌再灌注及PCI干预后的1年预后。

  多廿烷醇用于DES植入后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作者: 韩雅玲1,徐凯,李毅,王效增

  1. 沈阳军区总医院

  摘要编号:1215-015

  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干预后经氯吡格雷治疗,仍存在较高的残余血小板反应性,这些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非常高。该研究旨在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应用多廿烷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共从中国4家医院入选350例接受DES植入且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65%)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以1:3:3比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氯吡格雷75 mg/d治疗1年(A组,n=50)、氯吡格雷150 mg/d治疗30天后改为75 mg/d治疗1年(B组,n=150)及多廿烷醇40 mg/d治疗6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1年(C组,n=150)。研究主要终点是1个月时HPR的逆转率(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65%视为逆转),次要终点是12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血管血运重建驱动的缺血症状)。

  结果显示,30天时,A组、B组及C组患者的HPR逆转率分别为34.0%、55.2%和48.7%,存在组间差异(P=0.029)。12个月时,这三组分别有4例(8.0%)、6例(4.0%)和5例(3.3%)患者发生MACE,无明显差异(P=0.342)。就安全性而言,仅B组患者发生了1例大出血及1例小出血事件,其他两组均无大出血或中度出血事件发生。B组的小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10.7% vs. 2.7%,P=0.022)。随访2年时,与B组相比,C组患者使用多廿烷醇的出血获益仍持续存在。

  因此,与高剂量氯吡格雷维持治疗相比,多廿烷醇可同等程度降低血小板反应性,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前间隔旁路导管消融的不同技术:标测和消融的意义

  研究作者: 韩雅玲1,梁明,王祖禄,梁延春

  1. 沈阳军区总医院

  摘要编号:1234-342

  对前间隔旁路(AP)行导管消融容易损伤其相邻传导组织,故实施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近期有些数据显示,有患者成功在主动脉瓣之上或三尖瓣环之下实施了AP消融。但是,目前人们对前间隔AP标测和消融的电生理(EP)特征及策略仍知之甚少。

  该研究对55例最终成功实施前间隔AP消融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成功消融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前间隔组(RAS)、非冠状动脉瓣组(NCC)及三尖瓣环之下组(STA),分析其临床特征、心电图、心内电图表现及对消融治疗的反应。

  结果显示,对RAS标测期间,RAS组患者在AP逆向传导期间房室融合良好,但NCC组所有4例患者均未呈现如此。STA组的3例患者中,1例高位间隔的房室融合良好,2例记录到等电位线。RAS、NCC和STA组患者在体表心电图记录的预激特征和逆向P波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指出,RAS区域的大部分希氏束旁路AP可获得成功消融,NCC不作为首选策略。对于RAS、NCC或STA的前间隔AP患者,逆向AP传导期间,RAS区域房室融合部位可区分或预测大部分患者的成功消融。

版面编辑:zhangshuo  责任编辑:侯丹丹



最延迟电激动选择性血栓抽吸多廿烷醇前间隔旁路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