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4C2015]刘新峰:如何实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5/8/20 17:07:28 关键字:急性期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6小时 

  编者按: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试验证实。但是,如何将临床试验中的阳性结果向临床实践转化是未来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届大会上,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刘新峰教授就如何实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内治疗作了专题讲座。他强调,近年来血管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只有坚持高效的临床路径与时间压缩策略才是确保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基本保障。

  血管内治疗开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新纪元

  MR CLEAN研究首先证实了6小时内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ESCAPE研究表明,迅速完全的血管再通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支架取栓器为此提供了技术基础;REVASCAT研究、THERAPY研究及THRACE研究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学术界对早期血管内治疗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厚望,认为其开启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新纪元。

  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转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血管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急诊时间延误与介入设备及医师缺乏两大问题。此外,如何将临床试验的阳性结果真正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患者获益则是未来该领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一方面有关血管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完成单位多为大型卒中中心,更基层的医院仍然缺乏相关设备及人员完成急诊介入手术;另一方面仅有极少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在时间窗内接受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延误现象非常严重。IMS-Ⅲ试验提示,血管内治疗每延误30分钟,患者获得90天良好预后的可能性降低12%。院前延误会限制血管内治疗的潜在受益对象,降低血管内治疗应用率,亟需开展相关公众教育与社区宣传普及“黄金六小时”的概念,加强急救医疗系统改革,完善患者转运系统、Tele-Stroke系统及救护车溶栓系统;就院内延误而言,需创建行动更迅速的卒中介入小组,改进静脉溶栓流程,确保和优化临床路径从而确保缩短入院到穿刺时间及入院到再灌注时间达标。

  流畅的临床路径是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关键。临床实践中,应创建卒中介入小组电话激活系统;对高度怀疑卒中患者应直接送入CT室;坚持全体统筹与分开行动策略做好影像检查陪同、知情同意签署及导管室手术准备等工作;积极做好潜在受益患者筛选工作;创建良好的时间监控与定期反馈体系,以探寻改进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措施。此外,鉴于目前可提供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介入治疗的医院及医生有限,未来亟需加强急诊介入医师的系统培训。另外,时间窗外患者筛选、急诊早期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改善、新型取栓器研发、急性基地动脉闭塞处理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

编辑:李耀功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相关视频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4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